系统管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大气污染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朱彤和黄建平两位老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朱彤,19831986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学士和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0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2016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2012-2017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因“对大气化学基础研究及对超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及气候影响评估的卓越贡献”,于2019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208月获聘国务院参事。

 

朱彤长期开展大气化学及环境健康研究,取得了大气污染来源甄别、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评估等系列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突破污染物地气交换和区域输送通量测量技术,发现大气污染新来源、新机制;

  揭示大气复合污染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成因、阐明华北大气污染的区域输送过程,支撑大气污染治理;

  识别黑碳是危害健康的关键大气组分之一、发现大气污染危害生殖健康等新型不良影响。

 

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4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交叉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环境科学中国高被引学者。

 

朱彤致力于将基础前沿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解决我国重大环境问题。2005年他发起和组织了华北区域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国际合作实验CAREBEIJING,揭示了北京及华北空气污染形成机制,在国际期刊JGRACP上发表3期专刊,进而带领北大团队提出《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周边省区市措施》,得到国务院批准采纳、在华北六省市实施,为保障北京奥运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他提出和证明了京津冀冬季居民源通过区域输送对北京空气污染的重要贡献,2016年发表在PNAS上,据此提出控制居民散煤的建议,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实施。2019年他和学院宋宇教授在PNAS发表关于我国大气氨的环境效应论文,据此提出“我国应分区域制定精确氨减排计划”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科学支撑。

 

2000年起,他一直推动环境健康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和学科建设。通过开展大气化学与流行病学的交叉研究,揭示了大气污染危害心肺健康的氧化应激和促炎等分子机制,识别出黑碳等多种危害组分,发现大气污染对精神、生殖健康等的新型不良影响,提出以健康驱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他致力发展环境健康交叉学科,于2007年创建了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2015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建成了完整的环境健康二级学科,2021年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环境学院首个环境健康系。

 

朱彤曾任国际大气化学与全球污染委员会委员、全球大气化学国际计划(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JGR-Atmos副编辑、环境健康展望EHP副编辑等。现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应对机制”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未来地球—亚洲季风区可持续发展集成研究(MAIRS)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IAMAS下属“大气化学与全球污染国际委员会”(ICACGP)副主席、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理事会理事、世界气象组织环境污染与大气化学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黄建平,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教育经历

1988.121990.11,博士后研究,气候学,北京大学

1986.091988.12,博士学位,天气动力学,兰州大学

1984.091986.08,硕士学位,气象学,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78.091982.07,双学士,大气探测专业和天气动力专业,南京气象学院

工作经历

2019.8至今,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10.05至今,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2018.1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2003.03至今,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08-2003.02,美国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96.11-2000.07,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

1995.04-1996.1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1992.12-1995.03,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访问学者

1990.12-1992.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奖励和荣誉

1.2018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3.2016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4.2016年,发表论文荣登《Nature Climate Change》封面

5.2015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6.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7.2012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8.2012年,担任国家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首席科学家

9.201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10.2010224日,获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

11.2009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12.2009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3.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4.1991520日,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获得者荣誉称号

15.19901015日,获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

16.19901220日,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7.1989411日,获甘肃省气象学会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学术兼职

2019年,被聘为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5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5年,《Scientific Reports》编审委员会委员

2015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编审委员会委员

2014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中国气象学学会第二十八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1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气候学委员会

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

黄建平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扎根西部、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建成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系统,并使其团队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影响力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主要学术贡献:(1)黄建平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该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12年度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项;(2)将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扩展到全球,发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陆地温度增加最显著的地区,揭示了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3)创建和发展了我国半干旱气候的综合观测系统, 填补了该领域观测匮乏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