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

华北臭氧污染季延长成因及应对策略-廖宏团队-南信大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题为 “Ozone pol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preading into the late-winter haze seas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我国华北地区臭氧污染季延长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此项成果由Harvard-NUIST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南信大廖宏教授和哈佛大学Daniel J. Jacob教授领衔、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PM2.5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夏季近地面臭氧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污染防治策略正从以PM2.5治理为首要目标向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转变。该研究发现了华北地区冷季节也能发生快速的臭氧光化学反应,并在20132019年期间臭氧污染季呈现延长的现象。通过对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浓度臭氧事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了甲醛光解产生自由基是驱动冷季节臭氧化学生成的主要机制。通过对生态环境部20132019年期间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发现华北地区20132019年冷季节的臭氧呈现快速的上升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冷季节PM2.5和臭氧的相关系数从之前的负相关也在近几年转变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灰霾污染时也伴随着高的臭氧浓度。疫情防控和减排期间的臭氧浓度突增现象提供了对冷季节臭氧光化学过程认识的良机,该研究利用大气化学数值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20132019年人为源NOx排放下降(约30%)且VOCs排放保持较高水平是造成冷季节臭氧快速增加的主导因素。

根据202012月的监测数据,华北地区平均的最大MDA8臭氧浓度从疫情爆发前的41±5 ppb上升到疫情防控期间的59±5 ppb,其中个别城市臭氧浓度接近70 ppb。通过排除气象和NOx降低对臭氧的滴定效应等因素,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的高臭氧浓度主要是通过快速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无论是20132019年的减排过程还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排放突降,都证实了华北地区冷季节已经可以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该研究强调,通过对冷季节VOCs排放的严格控制可以有效避免臭氧污染季的延长,这对于降低公众健康风险、减少冬小麦生长季损害、以及治理PM2.5污染是共赢的。

 

据悉,Harvard-NUIST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实验室已经在PNAS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inu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重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得到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1744311)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0/e2015797118


哈佛大学新闻报道: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21/03/covid-19-lockdown-highlights-ozone-chemistry-in-china/